突然感到一阵撕裂般的头痛,仿佛有人用锤子在敲打她的头颅。镜子里的自己脸色惨白,眼前发黑,随即昏倒在地。家人紧急送医后,医生诊断为"脑动脉瘤破裂"。回忆:"昨晚还说头痛,以为是累的,没想到是这么严重的大事!"
不是肿瘤,而是血管的"气球"很多人听到"脑动脉瘤",第一反应是"肿瘤"。其实,脑动脉瘤并非肿瘤,而是一种血管病变。简单来说,就像自行车轮胎上出现了一个薄弱的鼓包,随着血压升高和血流冲击,这个鼓包可能随时破裂。
脑动脉血管壁由三层结构紧密组成,当血管壁中膜层出现先天性缺陷,或是后天因高血压、动脉硬化、感染等因素受损,就容易导致局部血管壁变得薄弱,在血流持续冲击下逐渐形成动脉瘤。
展开剩余79%警惕这些信号!可能是动脉瘤在“报警”虽然大多数动脉瘤沉默不语,但部分患者在破裂前会出现一些“预警信号”,抓住这些信号可能就是救命的关键:
1. 警示性头痛: 动脉瘤在破裂前几周或几天内,可能会发生少量“渗血”,引起突发性、前所未有的剧烈头痛,但通常很快缓解。这是最重要的预警,切勿当作普通偏头痛而忽视!
2. 眼部症状: 常见的包括单侧眼睑下垂、看东西出现重影(复视)、瞳孔散大、视力模糊或视野缺损。这是因为动脉瘤压迫到了管理眼球运动的神经。
3. 局部疼痛: 可能表现为眼眶后方、前额部的疼痛。
4. 其他神经症状: 如面部麻木、肢体无力等华锋优配网。
一旦动脉瘤破裂,典型症状是:
突发炸裂般的剧烈头痛,常被患者描述为“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”,可伴有恶心、呕吐、颈项强直、畏光、意识模糊或丧失、癫痫发作等。
谁更容易被“炸弹”盯上?高危人群需注意脑动脉瘤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,以下人群风险更高:
1. 家族遗传: 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。如果一级亲属(父母、兄弟姐妹)中有2人以上患有脑动脉瘤,那么自身风险显著增高。
2. 年龄与性别: 好发于40-60岁的中老年人,且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。
3. 生活方式: 长期吸烟是公认的独立危险因素。高血压控制不佳、过量饮酒也会显著增加风险。
4. 疾病因素: 患有主动脉缩窄、多囊肾病、结缔组织病(如马凡综合征)等疾病的人群,患病率更高。
发现“炸弹”后怎么办?治疗还是观察?通过CTA(CT血管成像)、MRA(磁共振血管成像)或DSA(全脑血管造影术)检查发现脑动脉瘤后,神经外科医生会根据以下几点综合评估风险华锋优配网,决定治疗方案:
1. 动脉瘤大小: 通常直径>5mm的动脉瘤,破裂风险增加。
2. 动脉瘤形态: 不规则、有子囊、形态怪异者风险更高。
3. 动脉瘤位置: 后循环(如基底动脉尖)和前交通动脉的动脉瘤风险较高。
4. 是否变化: 随访中发现动脉瘤在增大。
5. 症状: 是否出现过预警症状。
6. 患者因素: 是否有高血压、吸烟史、家族破裂史等。
治疗方案主要包括:
1. 开颅夹闭术: 传统的经典方法,打开颅骨,用特制的钛夹从根部夹闭动脉瘤颈,阻断血流进入。
2. 介入栓塞术: 微创治疗,通过大腿根部的股动脉穿刺,将导管送至脑动脉瘤内,填入柔软的铂金弹簧圈(或辅助支架、血流导向装置等),使瘤内形成血栓,闭塞动脉瘤。该方法创伤小、恢复快,已成为主流方式。
对于小型(<5mm)、形态规则、无症状且无破裂危险因素的未破裂动脉瘤,并非都需要立即手术。医生可能会建议定期影像学随访观察,同时严格控制危险因素。
如何预防这颗“炸弹”的形成与破裂?预防胜于治疗,对于每个人,尤其是高危人群,以下几点至关重要:
1. 严格控制血压: 高血压是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重要推手。定期监测,坚持服药,将血压维持在稳定达标范围。
2. 立即戒烟限酒: 吸烟会显著增加风险,戒烟是必须的。同时避免过量饮酒。
3. 健康饮食: 低盐、低脂、高纤维饮食,多吃蔬菜水果,保持大便通畅,避免因便秘用力过度导致血压骤升。
4. 保持情绪稳定: 避免大喜大悲、过度激动、愤怒等剧烈情绪波动,防止血压飙升。
5. 避免剧烈用力: 提重物、剧烈运动时屏气用力等行为会增加胸腹腔压力,进而影响颅内压。
6. 定期体检,针对性筛查: 对于有脑动脉瘤家族史的高危人群,可以考虑进行MRA或CTA筛查,做到早发现、早评估、早干预。
脑动脉瘤虽不是肿瘤,却比许多肿瘤更为凶险。 它就像一颗沉默的“颅内炸弹”,了解它的知识,识别它的信号,管理好自身的风险因素,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为自己大脑健康筑起的一道重要防线。一旦出现可疑的预警头痛或相关症状,请务必立即就医华锋优配网,刻不容缓!
发布于:黑龙江省辉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